【圖輯】小食點空心,台灣本土懷舊零食點心大集合

2017101313:09

Just Beetle新都市系列經典三件組輕硬殼旅行箱 / 行李箱Bear Box微笑系列ABS霧面輕硬殼三件組旅行箱 / 行李箱

Gate9足球系列ABS霧面輕硬殼三件組旅行箱 / 行李箱
圖文:關鍵評論網編輯 黃郁齡|資料彙整:游家權


檢視相片

零食,又稱休閒食品,在全球是門3,740億美元的生意,是娛樂休息時間裡(看電影/看電視等)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是滿足餐與餐之間飢餓感的絕佳好夥伴,更是許多上班族、學生在工作、讀書時間轉換心情的方法。根據全球市場研調機構Mintel針對2017年休閒食品消費市場趨勢的六項分析,頭一項就是:消費者信任老產品。

這項趨勢同樣也發生在台灣。你曾想過那些陪伴你長大的台灣本土老牌零食,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?你也有屬於自己每次購買零食的時候,總是會想到的本命滋味嗎?本篇完整解析零食的前世今生,一起來看看吧。

典故:台灣零食、點心對不同社會階級有不同意義


 

「點心」一詞,現在人們早已習以為常,相對於正餐,點心指的就是正餐時間以外所吃,份量較少的食物。

根據《台灣語典》,點心此詞最早至少在中國唐代就開始使用。更有趣的一種說法是,點心意指「小食點空心」,也就是在正餐前後肚子空空如也的時候,來點小食填肚子「輕點空心」,既然是小食就不宜吃多,更重要的是要優雅,維持「點」的姿態。

點心非正餐,過去富有人家,家裡會準備點心在有客人、閒暇時解饞,為保有淺嘗的趣味,因此也以精緻的糕餅居多。在商業發達的富庶地區,糕餅業往往較為興盛,例如台灣的鹿港、豐原均是如此。

此外,點心對於農家則有不同意義,是在「農忙」時才有的事。在農忙時一天經常會吃到五餐,在田裡大汗淋漓、肚子空空之時,吃點東西補充體力,再繼續耕耘作物。

宵夜吃點心,也非現代人的特權,清代時,許多地方的保甲巡查在夜間會組織「局勇」巡邏守夜,每天晚上編列點心費,作為吃宵夜補充體力的費用。根據《安平縣雜記》的記載,點心的種類就已經非常多樣,包含糕餅與包子、雞蛋糕等。

現代零食:女性是消費主力


 

 

針對國人零食食用習慣,問卷市調顯示[2],網友購買國內零食頻率以「平均一週1次」佔32.7%為大宗,而購買國外零食的頻率則以「平均三個月或半年以上1次」的34.8%排名第一。購買國內零食的平均消費金額為228元,超過七成網友,每次平均的購買金額在300元以內;國外零食的平均消費金額則在304元左右。

由數據分析顯示,網友無論是吃國內或國外的零食,同樣是「平均1~3天會吃」的比例較高,皆超過四成;而從性別的交叉來看,女性族群在每天都吃的比率也較男性高,特別是在國內零食類,相差了5個百分點。

而吃零食的時機,在可複選的情況下,將近68%的人選擇在「看電視時」吃,其次則是在「工作過程中休息時」 ,佔36.3%,「看電影時」則是佔33.4%。

1970年代零食廠商崛起的成因與背景

而懷舊風吹起,台灣那些從小陪伴我們長大的零食點心,到底是何時開始發跡,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?


 

1960年代因美援(1951~1965)的協助,加上「出口導向」政策與幾波的經濟財政改革等因素,台灣在1961~1972年間的實質經濟年成長率達10.2%,而同時期的通膨率僅有3.9%,儲蓄率也逐年提升,台灣社會因而進入經濟起飛時期,民眾所得也逐漸提高,開始有餘裕消費零食產品。

而在1960年代時,因外銷導向輕工業加工技術的穩定發展(包含食品加工業),也奠定了1970年左右本土食品製造商發跡的基礎。此外,1970年左右外銷成長趨緩,許多人和廠商也開始將目光投向「內需市場」,許多著名的零食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創立。
Just Beetle愛琴海系列經典三件組輕硬殼旅行箱 / 行李箱Gate9波西米亞系列ABS霧面輕硬殼三件組旅行箱 / 行李箱Just Beetle積木系列ABS輕硬殼三件組旅行箱 / 行李箱